中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加强作风建设,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真心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重要举措。“四风”问题在高校也时有表现,一定程度上存在研究大学本质少、凭经验办事、工作创新不够等形式主义;对待师生群众“打太极”、“绕弯子”、“搞权术”等官僚主义;慵懒散软、不思进取、“天花板”思想严重等享乐主义;讲排场、不讲节约资源,讲华丽、不讲工作成本,讲玩乐、不讲发展业绩等奢靡之风,这些都成为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转变作风、服务师生,推动发展,必须紧密结合高校工作实际,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真正解决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促进高校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在遵循高校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把“我是谁”搞清楚,把“依靠谁”弄明白,把“为了谁”做到位。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学校一些党员干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不够,没有紧紧抓住改造主观世界这个转变作风的总开关,核心是没有把“我是谁”搞清楚。
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强化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群众观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意识。
坚定站稳群众立场。群众立场是群众路线的根本依据。学校一些党员干部在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往往参照上级文件多、照搬照抄多、迎合领导意图多,结合工作实际少、听取意见少、尊重师生意愿少,忽视了师生群众这一主要依靠对象,重点是没有把“依靠谁”弄明白。学校各单位各部门,特别是综合职能部门在建设行政服务文化、制定政策文件、落实上级精神时,要始终站在各族师生的立场去谋划、去部署、去推动,要充分发挥各族师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掌握群众方法。群众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实现途径。学校一些党员干部深入师生、动员师生、宣传师生、尊重师生、关心师生的办法不是很多、还不够有效,忽视了师生群众这一主要服务对象,关键是没有把“为了谁”做到位。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最为集中、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以师生为师,向师生学习,真心实意地当师生的学生,切实做到关心师生疾苦、尊重师生意愿、深怀师生感情,真正实现问政于师生、问计于师生、问需于师生。
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师生创造活力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学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各族师生是我们办学治校的主要依靠和服务对象,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各族师生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他们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面激发师生群众的创造活力。
要把教职员工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一所高校能否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关键看是否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是否有体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过去,我们更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现在,广大教职员工更看重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术平台的搭建、学术大师的培育;今后,我们要从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活力出发,一手抓硬环境建设,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手抓软环境建设,创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真正把“学校搭台、教师唱戏”的这篇文章写实、写好、写出成效。
要把广大学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经常深入到课堂宿舍,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各族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缓解和消除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惑,把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我们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为何改、改什么、怎样改”等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质量、特色、水平的有机统一。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切实改进授课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要把各族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高校的职能决定了其具有开放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等特点,经常面临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研究的成果能否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提供的服务能否带来真正的社会效益等现实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摸清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民族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于民族高校来说,就要从民族工作大局出发,主动融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努力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根据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不断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要坚持从各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出发,鼓励广大毕业生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岗位特殊的民族地区砥砺品质、增长才干。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四风”问题,说到底是制度建设不够健全、不够科学、不够有效,说到底是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说到底是没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高校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重要作用,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渠道,构建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深化人才培养、人事制度、院系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校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高校要完善干部工作机制,推进干部工作公开,既要按原则、按程序、按条件选人用人,又要逐步扩大听取意见的人员范围,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做法,确保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风清气正,坚持用好作风选作风好的干部,坚持选教职员工信得过、靠得住、用得好的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通过拓宽渠道、依托工程、政策扶持,高起点培育人才;要通过创新机制、建设学科、搭建平台,高质量吸引人才;要发挥人才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科研创新中的领军作用、在服务社会中的带头作用,高效能使用人才。
要推进院系管理体制改革。院系是高校组织实施教学、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单位。学校对院系工作管得太紧,工作就会失去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对院系工作放得太松,工作就开始不受程序、不受规矩、不受制度、不受纪律的约束,形成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加强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关键是要发挥教授委员会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管理服务、学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和党建工作等方面的决策咨询作用;关键是要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确保院系的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服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职责,集中了大量的管理干部。但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喜欢看领导脸色行事,习惯重复地做简单的工作,满足于“老套路”、“老办法”、“老样子”,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抬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有不同的表现,产生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进作风,一级做给一级看,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关键是要坚决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制度,认真执行党委常委会、党委全委会、校长办公会等重要议事规则;关键是要实施工作绩效考核制度,规范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用规章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陈达云)